你的位置:新绥阳网 >> 诗乡资讯 >> 遵义资讯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700年沧桑风云——海龙屯成贵州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遵义晚报   发布者:王文娟
热度314票  浏览1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7月05日 05:41

  昨天,走出国门的遵义海龙屯申遗成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它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其丰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用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征服了世界各国的评审专家们,成为中国第48处世界遗产,标志着我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风雨海龙屯

  宋宝祐二年(公元1254)蒙军数犯四川,杨价、杨文父子(杨端十四代、十五代孙)曾三度率播军北上参与战事,屡战屡胜。蒙古兵进伐南宋灭大理(大理即南诏国)威胁播州,杨文见情况紧急,报告朝庭,为加强军事防御,希望利用播州险要地形,“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选址穆家寨(高坪龙崖山)改建军事城堡为龙崖新城。授封“播州沿边安抚使,爵播川伯,食邑七百户”。

  宋理宗景定初年(公元1260)龙崖新城竣工,起名龙崖囤。“龙崖囤为一蒂孤悬,群山固结,三面环溪,阴深峻险,仅东西各有仄径可上下”。杨氏统领播州时,筑屯其上,环山垒墙,东西设关,遂成“飞鸟腾猿不能逾者”。由杨氏的政治中心穆家川(今遵义老城)至“诸险中为最”的海龙屯30里,由海龙屯去“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的娄山关约40里,恰是步卒行军一日的距离。这样由北而南层层设防,播州堪称牢固。

  到了第29代土司杨应龙时,他调集工匠,扩建龙岩囤关隘,驻扎重兵,在囤东山脚设铜柱关,左设铁柱关,山腰建飞虎关,囤顶东侧建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囤西后山建万安关、西关、后关,均以千斤巨石砌筑,城门外深掘壕堑,架设吊桥。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杨应龙在囤上修建了宫室、殿宇等宏大的建筑群,总管厅、军营、库房、火药池、兵器库、金银库、书房、绣花楼等,平时居住在白锦堡,闲暇时则到龙岩屯上打猎消夏。

  作为历史上播州杨氏政权统治后期重要的政治军事基地,海龙屯是贵州境内目前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也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少有的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土司制度的“和合”思想

  为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本制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2013年起,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遵义市文体广电局、汇川区文体广电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入驻海龙屯,展开海龙屯史上首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经过历时半年的清理发掘,大量精美的明代瓷器碎片、瓦当、陶兽、钱币出土。随着杨氏家族墓群的发现、新王宫的圈定、海潮寺石碑的发现,这座沉寂400余年的军事古堡再次走入公众视野。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李飞说,最新的文物普查表明,贵州有被称作“囤”、“屯”或“营盘”的遗迹近千处,是名副其实的“千屯之省”,其中,海龙屯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也最为完整,它见证了一个家族的覆灭,一个朝代的更替。

  最重要的是,以贵州海龙屯、湖南永顺老司城和湖北唐崖土司城为代表的土司遗产,是我国古代曾推行的土司制度的实物遗存,这一制度强调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和而不同、有机融合,深得我国古代哲学中“和合”的精髓。这一点,在考古遗存中可以得到诸多印证。在文明冲突逐步加剧的当下,土司制度所蕴含的“和合”思想值得被世界传扬。

  “土司制度”是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土司一职通常被授予西南少数民族的首领,可以世袭,但必须经过朝廷批准,而朝廷承认土司拥有高度的自治权。亦有“羁縻”一词形容这种一方面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的笼络方式,从唐代起,“羁縻”就成为朝廷针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核心政策。

  唐代末期,来自太原的杨氏家族因协助中央政府攻陷叛乱的南诏国来到播州,成为实际上的播州的控制人,直至明代万历年间的末代土司杨应龙,其间经29代统治者、700余年,为后人留下了海龙屯这一宝贵的土司遗产。

  申遗成功刚刚好

  贵州土司资源丰富,最为著名的有水东宋氏土司(贵阳、开阳等地),和水西安氏(毕节、大方一带)、播州杨氏(遵义、桐梓一带)、思州田氏(思南、石阡一带),并称为明代贵州四大土司。

  如此多的土司文化,为什么仅仅是以海龙屯为代表的播州杨家能够成功申遗呢?李飞告诉遵义晚报记者,贵州四大土司中,以播州杨家保存的东西最多,实力最强,考古工作做得也相对深入,条件较好,所以能够率先申遗成功。其他几家土司考古科研工作还不透彻,但实际上每一家都留下了很多的土司文化元素,只是暂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国家文物部门对申遗的原则是成熟一个推一个,不管该项目所具备的价值如何,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就不会推出。海龙屯的土司文化本身就非常具有特点,时机上又正好不早不晚,一切刚刚好。

  实际上,此次贵州申遗一开始申报的是以海龙屯为中心的,杨家已知的土司墓葬,海龙屯附近的养马城养鸡池等,是一个大的整体,但在文本的编制上,考古人员发现从技术上考虑,这么多点很难做成一个整体,空间上不连成片,会变成若干个点,捆绑申报上会有很多名字,也许会成为申遗的阻力,于是不得不把包括杨氏土司家族墓等很多点忍痛割爱去掉。

  李飞说,海龙屯申遗成功,对贵州考古而言,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下一步,贵州考古将借助此次海龙屯申遗的契机,对贵州境内的土司文化做一个很好的梳理,有计划地进行更好的发掘,对贵州的土司文化进行有效的提升和利用。

  我省文化新名片

  申遗成功,收到这个消息的贵州考古界高兴之余,更多的是淡定,在采访中,不少考古专家都传递出这样的讯息,海龙屯申遗成功是板上钉钉的事,毫无悬念。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表示,此次申遗有一个特点,就是土司遗产本身它的物质上,建筑技术、建筑艺术上形象并不是很突出,它不像西湖山水、大山大水的那个形象很突出,也不像原来城址在草原上的形象很突出。它包含的意义不在于它的建筑的技术和艺术的水平,而在于它承载着当年一种管理模式的信息。这种管理模式,给当时的无论是中央政权还是地方的民族都带来了一个和谐相处的可能。

  从元代以来,特别是在明代,中央政权对于西北、西南边疆的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采取的统治策略是“以夷治夷”、“以蛮治蛮”的土司制度。承认当地统治者对地区的世袭统治,只是需要向中央政府纳贡称臣。土司制度在元明清时期逐渐壮大,随着清朝统治策略的改变而衰落。而土司制度作为维系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制度之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着重要意义,也提供了在历史维度上的一种借鉴方式,这也是土司文化与别的世界遗产不一样的意义。申遗的成功,无疑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一历史样本,也有利于遗址的保护。

  对此,李飞也表示,这样的结果,无论是对贵州文化内涵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一针强心剂。它可以提升贵州人的文化自信,外界普遍认为贵州是不毛之地,是一个缺乏文化底蕴的地方,海龙屯申遗成功成为了贵州文化界一张拿得出手的名片。

  李飞说,考古其实是一根完整的链条,考古做完后跟进的是开发和利用,预计今年9月份,海龙屯将对公众开放,让更多的人走近海龙屯,了解贵州土司,了解贵州文化。


天梯


飞龙关鸟瞰图


空中看海龙屯新王宫


飞龙关遗址

  (图片来自新华社)

  链接: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申遗”成功http://www.suiyang.cn/html/26/n-4726.html

TAG: 海龙屯 世界文化遗产 土司文化 土司制度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穿衣搭配 | 特价手机 | 聚划算 | 阿里旅行 | 特价机票 | 购物客 | 当当书店 | 京东商城 | 国美在线 | 1号店 | 苏宁易购 | 小米手机 | 携程机票酒店 | 同程网 | 大众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