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新绥阳网 >> 诗乡资讯 >> 遵义资讯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西部落后山区现代农业的赶超之路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农民日报   发布者:肖克 刘久锋
热度412票  浏览10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9月11日 10:26

  西部茶海富了农家、美了山乡;赤水河“三百里竹廊”成了生态屏障、绿色银行;药材基地造福了百姓、支撑了产业;小辣椒红透黔北大地、做出了品牌;沼气循环利用清洁了环境,保护了生态;乡村旅游异军突起,成为农村经济新亮点;上百万农民外出务工拓宽了增收渠道、培养了新型农民。

  遵义,一座有“黔北粮仓”之称的城市。

  长期生活、战斗在这片红色土壤上的群众,如今在遵义会议的光辉照耀下,发扬“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精神,促生产,保民生,正在黔北大地上谱写一曲后发赶超的壮歌。

  近日,记者先后走访了遵义市的湄潭、凤冈、道真、务川、正安、绥阳等县。一路走来,一个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与当地的干部群众交流后,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更多的是感受这些相对落后的山区农业县观念的改变和加速发展的迫切要求:立足农业发展农业,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让农业真正实现产业化、现代化。

  新布局:强农惠农立潮头调整结构谋跨越

  遵义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茶叶、商品蔬菜、辣椒、红高粱、竹、药、畜牧、干鲜果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和粮食、油料、烤烟等传统产业基础雄厚;遵义农业产业基础较好。据统计,在全省主要农产品生产中,遵义的粮食占全省总产量的25%、茶叶占30%、肉类占30%。

  一个“粮”字突显遵义农业在全省的关键地位,遵义亦成为全省“三农”工作的领头雁。

  遵义市委常委、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梓泽介绍,近年来,遵义农业能够在全省三分天下有其一,得益于这些年持续不断的强农惠农政策,得益于当地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得益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体制机制的放活。

  近年来,遵义市始终坚持把粮食安全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沃土工程”,大力实施“耕地改良工程”,深入推进“四种工程”,全面实施“粮增工程”,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创下全市粮食产量历史新高。

  遵义市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业生产“老五突破”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新五突破”为切入,以“八大产业”为主线,调整农村经济结构,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16元,实际增长17.6%。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撑,让遵义农业经济繁荣、农民不断增收、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目前,遵义市20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茶业54家,竹业12家,药业16家,辣椒及果蔬企业17家,特色食品14家,畜牧业50家,粮油加工26家,农产品交易市场5家,合作社5家,其他4家。全年销售收入或市场交易额上亿元的企业预计达15家以上。拥有全国性的强势品牌和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综合竞争优势明显。

  “站在新的历史关口看,遵义农业实现大跨越,既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但是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发展制约因素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遵义市副市长刘兴万说。

  从整体上看,遵义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与农业大市的地位还不相称,与现代农业还有较大差距。大多数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就必须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遵义市计划在优化发展粮油烟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

  度,集中发展八大特色产业,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

  遵义农业大跨越,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培育茶叶、辣椒、生态畜牧业3个年综合产值分别超100亿元的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其他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培育一批年产值超5亿元、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一批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创新生产经营服务机制,加速农业社会化服务进程。

  新农村:“富学乐美”在农家乡村遍开幸福花

  要实现遵义农业大跨越,民生问题怎么办?

  2001年,发端于遵义余庆县的“四在农家”,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基本内容,是当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载体。

  创建活动一推出来,立即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不仅受到遵义农民的热捧,还“火”出了贵州,在贵州大地迅猛燎原并向全国蔓延。

  走进遵义的村村寨寨,你会惊喜地发现,这里处处都是“世外桃源”!

  有着“坡屋顶、小青瓦、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青砖白墙”等独具地域特色与传统民间文化特征的“黔北民居”,淡妆素描,玲珑实用,独具风韵,成为遵义3万多平方公里红色大地上最迷人的风景。同样迷人的还有傍屋流淌的清溪碧水,环院栽植的桃红李白,通达四方的水泥便道,以及在村落“中心文化活动广场”怡然自乐的黄发垂髫……

  5年前兴起的“黔北民居”风貌改造热潮,如今在遵义农村遍地开花,7万多户喜迁新居。据测算,这7万多户“黔北民居”风貌改造,政府投入“引导资金”累计仅3亿元左右,而农民自己欢欢喜喜拿出来的风貌改造资金及相关投资高达30个亿。目前,全市“四在农家”创建累计覆盖率达82.6%。其中,红花岗、余庆、赤水、湄潭、仁怀等覆盖率已达85%以上。

  遵义市在创建活动中针对“学”的问题,首先坚持广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2~3门农业适用技术和一种以上非农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发展能力、增收致富本领。

  红花岗区巷口镇沙坪村老支书冉崇秋告诉记者,在“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中,每人至少要掌握一至两门农业技术,通过自我实践再在村里推广,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一走进湄潭县兴隆镇田家沟村,就能看见一幅巨大的展示牌,上面并不是人们常见的村规民约,而是由居住在田家沟的42户农户中每户出一位代表,每个代表拍一张笑脸照贴到展示牌上欢迎八方游客。这一张张笑脸或清纯、或可爱、或朴实、或友善,或含羞带嗔,那都是从心底涌出的欢喜。这些欢喜可以从一首歌谣说起。

  在2011年的春节期间,一出《十谢共产党》的花灯戏火遍了黔北大地,原创与表演者都是田家沟地地道道的农民。受益于国家的惠农强农政策,近年来,茶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路,村民上学、就医、养老全不用操心,破旧的房子变成漂亮的小楼,狭窄的烂泥路变成宽敞的水泥路。村民间的偶聚闲聊触动了大家心中埋藏已久的感恩之情,《十谢共产党》便从心底涌出。

  《十谢共产党》受到各界媒体广泛关注,在社会收到了较好反响。这是发自农民心底的感谢,更是对美好新农村幸福生活的总结提炼。

  在遵义的广大农村,到处可以看到村民活动中心的外墙上写着:“黔山秀水展佳景,万户千家乐融融”、“四在农家展新貌,黔北乡村美如画”、“新农村新生活,四在农家绘新图”等等书写“四在农家”为农村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农民自己的心里话。这正是“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开展后农村面貌的生动写照。2012年遵义市还将新增“四在农家”创建20万户,新增100万农村直接受益人口,累计覆盖率达85%。

  与此同时,遵义市“四民社区”的创建,“三关工程”的实施,“五心教育”的普及,成为加强和创新城乡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通过建“安民、便民、乐民、康民”四民社区,关心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关怀空巢老人,开展把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等主题教育活动,有效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提高了人们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

  遵义市委宣传部部长田茂松介绍,以“富学乐美”为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既是遵义市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也是不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载体,同时还是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的“法宝”。创建活动开展了11年,加速了遵义农村现代文明进程,走出了一条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创造文明、发展文明、分享文明的小康之路。

  中国在整体解决温饱,逐步步入全面小康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四在农家”正好回答了农民“需要什么?盼望什么?”的问题,应和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农民潜藏于心底的追求和渴望,激发了农民对传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热情与活力。

TAG: 农业 绥阳县 遵义市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穿衣搭配 | 特价手机 | 聚划算 | 阿里旅行 | 特价机票 | 购物客 | 当当书店 | 京东商城 | 国美在线 | 1号店 | 苏宁易购 | 小米手机 | 携程机票酒店 | 同程网 | 大众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