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改变景区大提升:遵义旅游转型升级迎“井喷”
遵义,“转折之城”、“会议之都”。这里有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国酒茅台,气势磅礴的万亩茶海。
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说,遵义在全省旅游、文化的地位决定了遵义注定是我省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打造省内旅游升级版的关键所在,加快遵义旅游发展不仅是遵义的事,也是全省的事。
《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1心6廊7区8枢纽”旅游产业空间格局,遵义作为贵渝旅游走廊的核心区,黔北人文与生态旅游区,全省旅游集散枢纽和节点之一,在全省旅游发展战略和布局中必将发挥更为显赫的作用。
据遵义市统计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今年前三季度,遵义市接待游客3235万余人次,同比增长26.7%;实现旅游总收入近278亿元,同比增长28.9%。这是一组令人兴奋的数据。
今年“十一”黄金周,遵义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再创纪录:全市共接待游客243.3万人次(占全省接待量的16.9%),同比增长30.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8亿元(占全省收入的17.35%),同比增长32.7%。这又是一组令人为之一振的数据。
面对这样的佳绩,遵义市的决策者们却淡然一笑。遵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田茂松说:“这才刚好起步,遵义旅游‘井喷’的时代即将来临。”
构建立体交通网
让世界走近遵义
2009年,遵义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11年赤水丹霞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赤水、湄潭、凤冈、余庆、绥阳县相继荣获“国家生态示范区”称号。35个乡镇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湄潭县、凤冈县、赤水市还获得省级生态县命名。截至2012年,遵义市森林覆盖率达48.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12%,当年,遵义市空气质量达有记录来的最好水平,全年API指数为63,优良天数达361天,优良率达98.6%。
遵义是宜居宜游的
近年来,乘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和国发2号文件的利好政策,遵义市进一步加快构建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步伐,拉近了遵义和外界的距离。自“十一五”以来,遵义市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旅游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位。赤水、湄潭、桐梓等旅游产业发展得快的地方,因旅而旺、因旅而活,既保护了生态,又增加了收入、改善了民生,综合效应非常明显。
去年8月28日,遵义机场首航北京成功后,遵义又相继开通至海口、厦门、杭州、长沙等地航线,旅游立体交通网络逐渐形成,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在加快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的同时,遵义市加大了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着力推介“红色遵义·人文遵义·醉美遵义”品牌。今年4月起,遵义筹划了“直航遵义·醉美之旅”旅游推介会,足迹遍布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杭州等地,让更多的外地游客和旅游商家更全面地了解遵义。北京有的旅行社目前已经正式推出“走一段红军路、听一首红军歌、吃一餐红军饭”的主打品牌。
遵义市旅游局负责人说,遵义机场的通航,让外地游客有了快速进入遵义的条件。同时,随着遵义至湄潭、凤冈和遵义至赤水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遵义正在快速走近世界。
遵义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李凌介绍,今年上半年,遵义市又开始实施“交通三年大会战”,提出在三年内全面完成思遵、仁赤、余凯、青檬、道瓮、务正、江瓮、北环8条共634公里的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000公里以上;新开工贵遵复线、习水经桐梓至正安、古蔺经习水至江津、德江至务川、白腊坎至黔西、武隆至道真等高速公路230公里以上,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
在水路交通上,遵义市全力推进“通江达海”工程,提出三年时间全面建成赤水河、乌江黄金水道,年货运吞吐能力分别突破1000万吨、500万吨。今年上半年,乌江航运工程构皮滩库区尾水段航道整治完成大部分炸礁、疏浚等施工作业,水电站翻坝运输系统建设工程已开工,累计完成投资1650万元。
提升一流精品景区
让黔北大地更加秀美
遵义市旅游业的差距在哪里?
“遵义市有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突破乌江等红军留下的宝贵财富,有举世闻名的茅台酒,有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有传承数千年的仡佬民族文化,这些旅游资源都是‘重量级’的。这些年尽管我们作了很多努力,但与旅游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差距很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较为落后、产业要素配套不足,一些景区还处于‘门票经济’阶段,‘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现象普遍存在。”遵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秉清如是说。
遵义市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表明:2012年,遵义市旅游综合收入280多亿元,仅占全省的15%;全省26个4A级景区,遵义市6个占到1/4左右,但该市目前没有一个5A级景区;全省重点打造的100个旅游景区中,遵义市17个仅占全省的1/6左右;全省376家星级酒店中,遵义市38家仅占全省的1/10左右。
“打造旅游精品景区已成遵义旅游发展的第一要务。”遵义市的决策者们统一认识后,紧紧抓住全省建设100个旅游景区的大好机遇,全力打造精品景区。
今年初,遵义市17个景区进入全省“5个100工程”后,遵义市委、市政府按照《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要求,下大力抓好景区规划。截至9月底,该市已经编制完成并通过省联席会议审定的景区有赤水旅游综合体、茅台旅游综合体、凤冈茶海之心旅游景区、遵义沙滩文化旅游景区等4个。正编制的有遵义汇川海龙囤古军事城堡、黄莲山峡高山生态旅游区、务川仡佬文化旅游区、湄潭茶海休闲度假旅游景区、娄山关生态文化旅游区等5个。
一手抓规划,一手抓建设。今年前三季度,遵义市进入省级重点建设的17个旅游景区均已全面开工,目前在建子项目54个,已完成投资超过44亿元。完成融资265亿多元,其中招商引资项目32个,签约资金242亿多元,到位资金33亿多元。
遵义市政府已经提出目标:高起点规划、项目化落地,确保到2017年全部建成4A级以上景区;坚持大型精品景区带动,突出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优化旅游产品空间布局。
目前,遵义市娄山关景区、赤水竹海景区、湄潭天壶公园景区、余庆飞龙湖飞龙寨景区等4个景区已通过国家评审,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遵义会议会址景区、赤水大瀑布景区已启动申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评定工作;赤水佛光岩景区、茅台国酒文化城、茶海之心景区等3个景区启动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评定工作。
打造旅游升级版
让“过境地”变“目的地”
“遵义旅游要做大做强,必须拓宽发展思路,跳出狭隘的小圈子,放宽视野,把旅游业放在‘三化同步’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把工业、农业、城市资源都视为旅游资源。”遵义市的决策者们在谈到遵义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时说:“当前,抓住创建‘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的双重机遇,加快推进遵义旅游由‘过境地’向‘目的地和集散地’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全面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遵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秉清说,遵义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目标是:把旅游产业作为综合性的大产业,把抓旅游放在不低于抓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工作力度中去亲自谋划、推动和调度。中心城区按照“城市即景区”、“城旅一体化”新理念,加快把“遵义会议”、“娄山关”建设成为国家5A级景区,把遵义老城整体规划打造成中国着名红色旅游休闲城,把新蒲新区整体打造成为历史与现代、生态与文化、科技与商贸、工作与休闲紧密结合的高品位现代都市休闲旅游区,辐射带动“海龙囤”、“苟坝会议”、“沙滩”等景区建设;重点加快建设“国酒茅台”、“四渡赤水”、“丹霞竹海”、“中国茶海”、“仡佬之源”、飞龙湖、绥阳宽阔水温泉国家地质公园等精品景区,以更高的水准打造遵义旅游发展升级版。
遵义中心城区凤凰山广场一景。石顺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