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元培训为何被热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庞大的县市一级用工市场需求被点燃。大量农民迅速转行建筑业,成为职业建筑工。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这部分农民工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建筑技能也参差不齐,容易滋生出一些乱象,有的农民工经常把房子修出质量问题,往往引发工伤纠纷、工资拖欠等问题。
5月19日,记者在贵州遵义市绥阳县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该县建筑行业工会依托行业协会,计划今年内完成5000名建筑业农民工技能培训,其培训经费预计花费不到100万元,分到每个农民工头上,连200元都不到。但这200元的培训,却受到了大大小小的建筑企业、包工头欢迎,切中了市场需求。
5月20日,东平村农民工在仔细翻阅工会培训课上发放的专业书。本报记者 李丰 摄
办农民工最需要的培训
5月20上午,绥阳县洋川镇东平村广场上迎来了一场生动的讲课。台下,100多名农民工坐在课桌椅上,认真做着笔记。台上,干了40多年建筑的老工程师辛明画正在讲解如何正确地进行钢筋搭接。记者了解到,为了赶这堂课,有的农民工骑了4个多小时的摩托车,一大早就从最偏僻的乡村赶到这里。
“是因为农民工们觉得方便、实用。”绥阳县建筑行业协会会长、工会副主席杜月贵告诉记者。以前他们也开展过此类农民工技能培训,但时间一长,基层行业工会便感到“力不从心”。绥阳县一些偏僻的乡村离县城有近百公里远,由于山路崎岖,农民工不得不提前一天住宿到镇里,第二天再赶往县城职校。“一开始,用大巴车接送农民工,培训4天平均一个人花费达到了480元。”而且,一些农民工对学校教师授课也有意见。“讲的全是理论,农民工一点听不懂。”去年,建筑行业工会花费了73万元,完成了1800名农民工培训。
从今年起,杜月贵决定改变以往培训模式,他们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灵活时间、灵活内容、灵活地点、灵活人员、灵活老师”的概念,并开始在全县15个乡镇推广。工会利用行业协会的资源,从10家会员单位中抽出10名老资格工程师担任教师,变“请上来”为“送下去”,让农民工在镇里、村里直接培训,每天花费只有10元钱的伙食费。其次,在教课内容上,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重点针对贵州农村建筑事宜来传授技能。上午上课,下午就去工地现场比赛,谁有不足当场指正。“农民工喜欢听什么,我们讲什么。”这样的模式不但减少了村民出行的安全隐患,也节省了经费开支。
此外,工会还与县住建局联合为每个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发放考核证,作出三个阶段的提升规划。参加过第一次培训的农民工,可以接受两次更高层的课程讲授,最后,再由工会组织考试,帮助农民工拿到全国通用的技能等级证书。
“比以往的培训,至少能节省一半的钱,而且更受欢迎,更有实效。”杜月贵告诉记者。
包工头想要闯大市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绥阳县大部分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只有小学毕业,90%以上的农民工放下镰刀就拿起灰刀,缺乏必要的建筑技能培训教育。 2014年,该县要求完成16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住建系统要完成62亿元。目前,该县投资上亿元的工地有50多个,庞大的市场造成巨大的用工缺口,以至于大量重庆、四川的农民工涌入绥阳工作。
“农民工技能提升不上去,我们就不敢去县城的大工地接活,只敢在农村市场小打小闹。”该县蒲场镇包工头张付洪深有感触地说,目前,他在镇大街上承包了3户村民的住宅修建,虽然工程量不小,但利润很低。“修好每栋房子,我自己也就赚个2万多元钱。农村市场价格低,包工队很多,价格竞争很激烈。”
“现在农村有钱人越来越多,修房子对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张付洪告诉记者,这几年他明显感受到了市场的危机。有的村民要求修建欧式别墅,技术含量很高,而有的包工队无法完成,只能眼睁睁错过机会。
今年3月份,他把手下的30多个农民工兄弟一起拉去培训,短短几天他就感受到了这支队伍的变化。以前农民工进工地不戴安全帽,穿着拖鞋,现在懂事多了。以前干活凭经验,现在看书查资料的多了,干活再也不那么随意了。“没培训前,我一年内负责工伤的钱要掏出去四五次,今年我一分钱也没有掏过。”张付洪高兴地说。
如何把建筑蛋糕做大?
对于西部省份贵州来说,建筑业重要性不言而喻。
4月30日,贵州有史以来第一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加快建筑业发展大会。会上指出,预计到2020年,贵州将带动建筑业实现生产总值5000亿元,成为促进该省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据统计,2013年贵州建筑业从业人员达82万人,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约占近三年全省新增就业人数的20%左右,约40万人。
然而,一个现实却是,目前贵州城镇化水平和建筑业总产值仅仅达到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10年前的水平。该省特级企业只有3家,一些市州尚无一级总承包企业。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贵州省住建厅将向市州、省直管县下放其审批的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批权限,并向建筑业示范县区延伸下放。同时要求建筑业示范县,有条件的村要加快组建劳务企业。
面对大量发展的建筑业企业,贵州籍农民工如何顺利转型?对此,老工程师张泽友认为,建筑业工人要从基层培养。“任何企业都不应忽视这部分群体,他们的潜力很大。”
绥阳县很多当地农民工对技能提升带来的种种变化感触颇深。“有证才敢去大工地,我现在每月工资涨到3500元了。”该县洗马池镇村民吴永芬说。以前,她在县城一些工地打杂工,月薪2500元。自从去年取得了培训证之后,老板把她安排到抹灰工班组。茶树村村民代大元也说,他以前的“习惯工艺”被老师纠正后,技术也渐渐从不懂到精通了。
“我现在每天晚上都能接到10多个农民工的电话,都是来请教问题的。突然之间,农民工的学习热情就被点燃了。”工程师胡小康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贵州的阶段性目标是,到2017年底,培养出10000名传统建筑工匠、1000名优秀建筑企业项目经理、100名优秀建筑企业家。对此,杜月贵认为,基层行业工会也应当利用行业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把培训班开到企业、工地、车间。“这次工会培训后,一定会缓解企业的用工荒。”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