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破“四难”——“凤冈会议”后看遵义农业如何大跨越(下)
遵义市的干部们说,农业是弱势产业,效益比较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是破解“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的“四难”重要途径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变遵义农业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加快遵义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大跨越。
“‘凤冈会议’无疑为我们遵义几个增速排名靠后的山区农业县注入了‘强心针’,我们将进一步总结推广遵义农业发展已有的经验,实现新跨越。”遵义市的决策者们如是说。
工业上去了,城镇化也在快速推进,但粮食总体没下来。
人往哪里去—
60万农户当“田间工人”
“遵义农业要实现大跨越,必须要处理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遵义市的干部们深刻认识到: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遵义面临着新成长劳动力就业、经济转轨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三峰叠加”的就业压力。据测算,今后一个时期,每年城镇需要就业再就业人数都在数万人以上,农村还有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
遵义的答案是: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广开就业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2010年公司产值达到7800万元,正式员工268人,在全国拥有50多家专卖店。公司与1.19万户茶农签订订单,涉及茶园面积将近3万亩。
28岁的周朝都是湄潭县马山镇长安村人。上世纪80年代,周朝都家就开始种茶叶。当时,他家里有30来亩地,但只种了两三亩茶,而且多数用来自家吃。周朝都告诉记者,2005年,他家开始大面积种植茶叶,家里的地只留了一小块种点蔬菜。茶叶每年卖给兰馨公司,全家7口人当起了兰馨公司的“田间工人”,每年净收入可达10来万元。
时下,在遵义市像周朝都家一样在“龙头”企业当“田间工人”的农户已有60万余户。据遵义市农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1年,全市有市级龙头企业148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41家;148家企业去年约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比上年增长5亿元;企业固定资产达41.9亿元,解决稳定就业人员1.7万人;信用等级在AA级(含AA级)以上的有43家;龙头企业通过合作和自建基地近150万亩,养殖大牲畜和家禽300多万头、只(羽),全年预计累计收购农产品30多亿元,带动农户近60万户。
为让更多农民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来,遵义市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采取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户形成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到2010年底,全市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到达1362个,会员22万余人,组织农产品销售13.9亿元,带动农户30多万户;其中专业合作社1190个,注册资金达到5.12亿元。
遵义市委书记喻红秋说,总体来看,遵义市已具备“三化同步”的条件。首先是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逐步增强。在发展的十大工业产业中,有五大产业直接依靠农业提供原料,相关农业基地就是第一车间,必须同步发展。其次是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期,随着未来五年城镇倍增计划的实施,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城镇的辐射带动力将有效提升,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将大大增强。
目前,遵义市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在158万左右,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比例已超过90%。随着遵义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该市在本市范围内就近就地实现转移就业目前占25%左右。
钱从哪里来—
“凤冈三资转换经验”全省推广
“要不是凤冈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用林地、茶园也可以贷到款,我的企业也发展不到今天,至少不会这样快。”凤冈仙人岭茶业公司创办人孙德礼这样告诉记者。
孙德礼是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的林业大户和茶业大户,有林地2000亩,茶园900亩。2009年底,凤冈县开展农村产权制度,大胆创新,通过2年实践,探索出了农村土地、山林、房产等资源转换为资产再转换为资本的路径,农民单户授信贷款可达50万元,农业企业授信贷款可达3000万元。
2009年以来,凤冈县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推进农村资源转换为资产、资产转换为资本,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努力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8.6万亩,林权流转12宗2170亩,涉及金额1627万元;商品林竞卖7500立方米,每立方米可增利300多元;协商交易茶园298亩,价值623万元。去年底在凤冈县召开了全省现场会,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专门作出批示。栗战书同志要求“要以这次‘凤冈会议’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明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以‘还权赋能’为核心,加快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流转规范’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凤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金融信用工程创建有机结合,成功缓解了农村“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同时也为推进我省农村改革发展探索和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事实上,凤冈三资转换经验只是遵义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效解决‘钱从哪里来’的有效经验之一。”据介绍,为营造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良好氛围,近年来,遵义市、县两级根据自己的实际,都安排了相应的资金,对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如遵义县每年安排2000万元的财政资金,湄潭县、凤冈县每年也拿出700万元。
2007年,正安县委、县政府出台文件决定:2007年至2009年,每年投资1000万元以上大力发展茶产业。成为全省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最大县之一。随后的4年,正安又相继出台了茶产业发展规划、茶叶产业优惠政策、新建10万亩优质茶园的若干意见、发展茶产业给予贷款支持的实施办法,鼓励支持干部职工从事茶叶产业开发暂行规定、干部职工领办效益农业发展项目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措施。2008年到2010年,正安县分别用中央财政现代农业奖励资金652万元、生产发展资金1032万元和1600万元,县级整合9.5倍以上,累计整合资金约3亿元用于发展生态茶产业。
2010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小额贷款”模式在仁怀市苍龙街道办事处开始试点,为仁怀市第一家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龙兴有机高粱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综合授信363万元,并发放第一批小额贷款58万元,当年就帮助其扩大高粱种植面积280余亩,增加高粱产量近90000公斤。目前该模式已在仁怀市全面推广,开行向仁怀市9个乡镇的13家专业合作社提供了“专业合作社小额贷款”综合授信4626万元,截至目前,共发放贷款693万元,带动近万户农民走向共同致富道路。
目前,遵义市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营造了良好的农业产业化氛围,形成了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投资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导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民生怎么办—
“四在农家”惠及440万农民
“富、学、乐、美”享不尽的实惠!提起创建“四在农家,遵义县乐山镇养殖户夏志强说,在“四在农家”创建中,镇里始终把“富在农家增收入”作为创建的核心内容,打造林下养殖特色产业,投入资金26200余元帮助60余户农户发展林下养鸡,他的林下养鸡场近100余亩,一年下来就有15万元的纯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几倍。
以“富学乐美”为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既是遵义市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也是不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载体,同时还是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的“法宝”。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四在农家”创建点8200多个,覆盖全市2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700多个村,受益农民达440万,受益人口占全市农民总数的69.8%。在黔北广袤的农村,“文明村镇”、“平安村寨”星罗棋布,“五好家庭”、“和谐家庭”、“科技示范户”比比皆是,“四在农家”已成为展示遵义市发展进步的靓丽风景。市委书记喻红秋说,“四在农家”创建10年,加速了遵义农村现代文明进程,走过了一条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创造文明、发展文明、分享文明的实践之路。
在“四在农家”发源地余庆县,该县坚持围绕富、学、乐、美四个字做深、做足文章,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近5年来,该县每年投入创建资金1000万元以上,整合上级资金近2亿元,拉动农民投入10亿余元,把最初的“四有五通三改三建”拓展到“黔北民居”新型村寨建设。
与此同时,遵义市以“安民、便民、康民、乐民”为内容的“四民社区”创建,立足夯实城镇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成为加强和创新城镇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三关工程”,通过关心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关怀空巢老人,有效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五心教育”,即经常开展把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等主题教育活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这些载体和抓手,创出了品牌,在全国、全省引起较好反响。
遵义市委书记喻红秋说,要实现遵义农业大跨越,有效解决“民生怎么办”,遵义市必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一轮扶贫开发。坚持以建设新农村、开发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创造新生活为目标,不断丰富学的内容、夯实富的基础、增强乐的活力、创造美的生活,努力打造锦绣田园、生态花园、文明乐园、幸福家园。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坚定不移推进“四在农家”创建向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延伸,确保实现全覆盖。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贯彻县抓落实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工作责任制,着力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大力实施武陵山区区域扶贫专项规划,加快习水、务川、正安、道真四县和重点贫困乡镇“脱贫摘帽”步伐,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粮食怎么保—
遵义三化同步坚持“三不牺牲”
“遵义农业现代化,日显与工业化互为空间、互相推动的紧密关系。全市强力推进的十大工业产业,半数直接依靠农业提供原料。遵义每年新增7万农村转移劳动力,不能不说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多有相关。”遵义市的决策者们说:“遵义只有三化同步,工业化才有空间保障,城镇化才有产业支撑,农业现代化才有长久动力。遵义市的三化同步,必须坚持不以牺牲粮食、农业和生态为代价的‘三不牺牲’”。
实施“三化同步”,坚持“三不牺牲”,这是遵义多年来一直被省委、省政府看重和对遵义粮食生产给予厚望的,这也是遵义的干部底气比较足的事情。近年来遵义工业上去了城镇化也在快速推进,但是粮食总体没下来。
去年,该市努力克服凝冻、倒春寒、春旱、洪涝、夏秋伏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有条不紊地推进农业农村工作。虽然农业生产受灾严重,粮食减产幅度较大,但畜牧业仍呈增长势头,农产品加工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预计2011年全市肉类总产量预计达41.95万吨,比2010年增加5万吨,比2005年增加10.3万吨,畜牧渔业产值达到70.5亿元。148家企业预计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比上年增长5亿元;龙头企业通过合作和自建基地近150万亩,养殖大牲畜和家禽300多万头、只(羽),全年预计累计收购农产品30多亿元,带动农户近60万户。
在生态建设方面,该市近年来紧紧围绕打造“绿色红都”和“红色绿都”,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安静等重点“创模”工程,遵义市已拥有国家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森林城市等称号。遵义市的领导们认为,这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所在,一个城市综合素质的反应,也体现了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
在平衡发展和生态保护上,遵义市的决策者们表示:遵义是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他们说:没有发展就没有保护。落后是保护不了青山绿水的。遵义的森林覆盖率超过50%,主要是因为我们近几年来发展得好。遵义建设100万口沼气池,也是为了解决农民的薪炭来源。据统计,过去1个农民一年的薪炭的使用量要消耗3亩树林。一户人家按4口人算,一年烧柴火就要消耗12亩树林。
遵义市农业部门的一位领导说,遵义未来的发展基础优势仍然在农业、在粮食。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粮袋子”变成“粮带子”,从田间延伸到“餐桌”,其间经过的每一个产业链环节,都潜藏着巨大的利润。这是一条连接城乡的“金带子”,是把农民带向工业化、城镇化的“传送带”,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致富路”。
“凤冈会议”后,遵义市仍然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跨越前行!